青團:清明時節的味道
清明時節,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八里店鎮移沿山村的村民忙著制作春天的時令點心——青團。青團制作流程包括剪艾草、煮青、搗青、和粉、裹餡、蒸熟等工序,咸味青團的餡料由剁碎的毛筍、腌菜、腌肉和豆腐等組成,品嘗起來風味獨特,頗受歡迎。
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菊科蒿屬植物,又稱作香艾、艾蒿、灸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亞洲及歐洲地區。它在中國文化里占有極高的地位,在《詩經》里出現的頻率之高,當屬罕見?!秶L·召南·采蘋》描述了少女采摘蘋草、水藻,祭祀祖先等活動:“于以采蘋?南澗之濱……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周是一個以種植植物起家的農耕民族,其始祖“后稷”之名源于農耕。召南是周代同姓諸侯召公的封地,以植物祭祀祖先是正常不過的現象。詩中的“蘋”是什么植物呢?《爾雅·釋草》注釋: “蘋,藾蕭也。”上古常用蘋和蕭指代艾草?!洞笱?/span>·生民》也有艾草作為祭祀專用香料的記載,“載謀載惟,取蕭祭脂”。
艾草的影響力逐漸使它在明代取代其他青草,成為寒食青團的原材料。江南吃青團的風俗源于上古的寒食風俗和祭祖風俗。初春時要換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寒食節本在冬至后的105天,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去冬至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清初湯若望的《時憲歷》實行后,清明節與三月三寒食節相近,兩者風俗逐漸合一。今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無三月三寒食習俗,但江南、福建等部分地區還保留了吃寒食的習俗。
2020年4月24日 11:05
?瀏覽量:0